不同的保湿原料,在皮肤内的保湿机制是不一样的。在配方研制中,需要了解每一种原料的作用途径,以开发出更好的保湿产品。
在一个化妆品配方中,常常是不同作用机制的保湿成分复配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在临床使用时,需要根据皮肤生理和病理机制,选择不同原料组合的产品,才能有针对性地更好地发挥化妆品的保湿效果。
一、吸湿剂(humectants)
这类物质能从皮肤深层和外接环境中吸收水分并保存于角质层中,使角质层由上而下形成水蒸气梯度。
这类保湿原料中最多见的是甘油、山梨醇、蜂蜜、乳酸钠、尿素、丙二醇、聚乙二醇等。
吸湿剂在相对湿度高的条件下对皮肤的保湿效果更好,在皮肤周围相对湿度至少达到70%时,吸湿剂才容易从外界环境中吸收水分。
而在现实环境中,相对湿度难以达到这一水平,吸湿剂主要从真皮吸收水分。
在相对湿度很低,寒冷干燥、多风的气候,从皮肤深层吸取来的水分,还会通过表皮蒸发,使皮肤更干燥。
故单独使用吸湿剂在干燥环境下会增高水分经皮流失率TEWL,应与润肤剂和封闭剂复配使用。
二、封闭剂(occlusion)
在皮肤表面形成疏水性的薄层油膜,阻止或延迟水分的蒸发和流失,促进皮肤深层扩散而来的水分与角质层进一步水合。
封闭剂通常比较油,涂抹在皮肤上有轻微的湿润感。这类保湿剂的代表是凡士林,许多医用药膏和极干性皮肤用的保湿滋润霜,都含有这一成分。
封闭剂还包括高粘度白蜡油、各种三酸甘油酯、各种酯类油脂。
矿物油是最常用的,它能改善皮肤的主观质感,但降低TEWL值的能力有限。
例如羊毛脂因为价格较贵、气味特殊以及有潜在变态反应性而应用较少;硅树脂衍生物是较新的封闭剂,不油腻、基本无味、较少引发过敏及痤疮,故市场销售保湿季中应用较多。
三、润肤剂(emollient)
通常是油性物质,包括从酯到长链醇的一大类化合物。
涂抹后能填充在干燥皮肤角质细胞间的裂隙中,虽然对TEWL没有太多影响,但添加了润肤剂的保湿产品,可使皮肤表面纹理更光滑,产品的感官性状更完美。
根据化合物的内在特性及其在皮肤上的效果,润肤剂还可进一步分为保护性润肤剂(如二异丙基二油酸)、去脂性润肤剂(如蓖麻油、霍霍巴油)、收敛性润肤剂(如聚二甲基硅氧烷)和干性润肤剂(如异丙基棕榈酸盐)。
四、与水结合的生物大分子
皮肤中的水分以两种形式存在,即结合水和游离水。在角质层内,水与离子、氨基酸、蛋白等结合形成“结合水”,是组织中的固定成分。
当结合水超过饱和状态时,剩余的水在角质层细小的间隙中积聚成微小的水滴,被称为“游离水”,这部分水会随着水蒸气梯度、外界的干湿度而变化。
有一大类天然生物大分子具有亲水特性,能将自由水结合在它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中,使自由水变成结合水而不易蒸发散失。
结合水不能溶解其他物质,不参与代谢作用,结合水赋予各种组织、器官一定的形状、硬度和弹性。
这类生物大分子物质,从微环境中吸取大量水分并与之结合,无论在低湿度还是在高湿度条件下,都具有相同的高吸湿性,属于比较高级的保湿成分,适合各类肤质、各种气候,白天、晚上都可以使用。
这类原料包括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胶原、弹力蛋白及DNA等,来源于动物体。
近来已有来自微生物和植物的类似原料,其效果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