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肌讲堂
手工爱好
健康管理
母婴儿童
其他
板层颗粒 [lamellar granule]
来源:
|
作者:
美肌讲堂
|
发布时间:
2020-02-10
|
308
次浏览
|
分享到:
板层颗粒的定义
角化细胞(表皮角化细胞)中的颗粒细胞中发现的颗粒之一,在棘细胞及颗粒层细胞内含卵圆形双层膜包被的板层状颗粒,也称为板层小体(lamellar body)、Odland小体或被膜颗粒等。
约为10 ~ 30nm大小的球状颗粒,被膜包裹,可见于胞质中任何部位,但在邻近质膜的部位最明显。
含有角质层细胞间脂质的前驱体
的磷脂(
Phospholipid
)、葡糖苷酰鞘氨醇(
glucosyl ceramide
)、神经鞘磷脂(
Sphingomyelin
)等。
这些脂质形成了层状结构,通过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可以观察层状结构,因此被命名为板层颗粒。
板层颗粒来源于细胞内小器官高尔基体,不仅是角质层细胞间脂质的前驱体,还含有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酶类。
这些加水解酶与细胞间脂质被分泌到角层细胞间后的修饰反应有关,被认为有助于板层结构的重建。
板层颗粒与皮肤屏障的关系
Odland小体首先出现在棘层细胞,它们包含由磷脂、神经酰胺、游离脂肪酸和胆固醇构成的的脂质混合物。
随着表皮的分化(角化过程),脂质的分布和含量也发生改变,磷脂减少,神经酰胺、游离脂肪酸和胆固醇增多。
至颗粒层顶部,颗粒层细胞向角质细胞转化时,Odland小体通过
胞吐作用
将其脂质内容物释放到角质层的细胞间隙,即形成
结构脂质(Lipids)
。
在角质层构成非常重要的皮肤屏障结果。
Odland小体还包含多种水解酶,如酸性磷酸酶、糖苷酶、蛋白酶和脂酶。
这些酶针对细胞外环境中脂质和桥粒蛋白的活性可能对屏障形成和表皮自然脱屑很重要。
在皮肤疾病状态下,如银屑病皮损的颗粒层则变薄或消失,结构及润泽脂质(细胞间脂质和皮脂)的合成及分泌减少。
因此,在临床上可见银屑病患者皮肤干燥、脱屑,从而表示,临床治疗银屑病时,需辅助使用含有脂质成分的保湿剂,以补充神经酰胺的不足。
※关于本网站内的全部内容、信息,我们尽可能刊登正确的信息,但不一定保证其完全地正确性、可靠性、安全性、最新性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因本网站内的信息所遭受的任何损失都不承担责任,请您谅解。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