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致皮肤慢性损伤主要表现为皮肤光老化,皮肤光老化与自然老化存在差异,现就相关内容简述如下:
皮肤老化可分为:
一、皮肤自然老化
即单纯由于年龄增长所致皮肤老化,是客观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过程,特征性的表现为皮肤出现细纹、松弛、干燥、粗糙,以及各种良性赘生物。
二、皮肤光老化
由日光尤其是紫外线导致的一种皮肤慢性损伤。是在自然老化的基础上,由于长期紫外线照射所致。
的老化改变,常发生于暴露部位,如:面部、手背、前臂、上胸部等。光老化的发生率和程度取决于皮肤晒黑能力和DNA损伤修复能力,这些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
总的来说,浅肤色的个体光老化程度更重,而肤色较黑的个体光老化程度较轻。
由于紫外线照射可导致DNA、蛋白质、脂质等损伤,并对皮肤结构和功能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光老化在一定程度上与皮肤癌的发生有关。
皮肤光老化的临床表现
皮肤光老化特征的表现为:
①皮肤干燥、发黄;
除了细纹以外有大量的深皱纹,如:颈部菱形皮肤就是一种特征性的光老化表现,皮肤表面呈现皮革样改变;
不规则的色素沉着,如:雀斑样痣;
各种癌前病变,如:日光性角化症;
同时伴有胶样栗丘疹、巨大黑头粉刺病(Favre-Racouchot病)以及毛细血管扩展、血管脆性增加等。
光老化皮肤的弹性降低、脆性增加、伤口愈合能力降低,容易出现星形瘢痕。
几乎所有我们能想到的皮肤问题,都与光老化有关,如:色斑、皱纹、松弛及红血丝等。
而且,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是累积的,也就是说,每接受一次没有防护的日光照射,就向衰老迈进了一步。
和急性光损伤一样,慢性光损伤在不同的个体中存在很大的差异:
①不同遗传背景受日光损伤的易感性及修复能力不同。
②不同文化背景导致人们户外行为习惯不同,也易产生较大的个体差异。
③即使在白种人当中,1、2型皮肤的光老化表现与3.4型皮肤也有所不同,前者主要表现为皮肤萎缩性改变,而皱纹较少,有时有局灶性的色素减退和癌前病变如日光性角化症和基底细胞癌;
而在3.4型皮肤中皮肤主要表现为增生性改变,如:深皱纹、粗糙的皮革样外观以及雀斑样痣等,提示慢性光损伤的不同反应受多种因素影响。
亚洲人光老化的临床表现中色素沉着是亚洲人最为常见的光老化临床特征之一。而中到重度的皱纹相对较少,多出现于那些每日日晒超过5小时的人群,而且多发生在50岁之后。
皮肤光老化的组织学改变
表皮表现为:
表皮变薄或者是轻度的棘层肥厚,表皮突消失或延长;角质形成细胞极性显示、排列不整齐,伴有一定程度的细胞异型;表皮黑素细胞大小、分布和酪氨酸酶活性均有明显变化;朗格汉斯细胞数目减少、功能减退。
真皮表现为:
成纤维细胞数目增加,并呈现不规则的星形,超微结构研究发现这些细胞包含功能活跃的内质网结构,生物合成活性增强。
成熟的胶原减少并可见大量的胶原嗜碱性变;弹力纤维变性为皮肤光老化特征性的组织学改变,表现为降解的弹力纤维纠结成团,进一步变质形成由无组织的弹力纤维原和纤维素组成的无定形物质团块。
真皮中基质量增多,主要为氨基葡聚糖(glycosaminoglycans,GAG)和黏蛋白;真皮乳头及下方的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和组织细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