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槽鼻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疾病,属于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该病主要发生于面中部,主要以鼻尖、鼻翼为主,其次为脸颊部、颏部(ke)和前额,以红斑、丘疹、毛细血管扩张及脓疱甚至鼻赘形成为主要特征。
病因及发病机制
该病病因不十分明确,但多数人认为本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可能在油性皮肤基础上,由于某些内外环境因素而致面部血管运动神经失调,血管长期扩展所致。
幽门螺杆菌(Helicopter Pylori,HP)在其发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HP可产生某些毒性物质,侵入周围循环系统,损伤血管内皮,诱导中性粒细胞活化,导致氧化裂解、产生一氧化氮(NO),并刺激胃泌素分泌,NO和胃泌素都是血管扩张因子,可选择性的刺激血管,使其扩张。
同时,HP还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如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白三烯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从而引起和加重酒糟鼻炎症发生。
有些人在酒槽鼻患者皮损中找到了毛囊虫(即蠕形螨),提示毛囊虫感染可能与本病发生有关。
同时,嗜酒、辛辣食物、高温、严寒、风吹日晒、精神紧张、内分泌失调、胃肠功能障碍及慢性病灶等均为促发和加重因素。
近几年国内外文献提示酒槽鼻具有遗传易感性及阳性家族史,国内学者对240例酒糟鼻患者进行相关案调查分析,发现33.75%酒槽鼻患者有阳性家族史,提示遗传因素在酒槽鼻发病中可能发挥作用,但其遗传易感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临床表现
本病主要累及中年人,女性较多见,但病情严重者常是男性患者。
皮损发生于面中部,主要以鼻尖、鼻翼为主,其次为脸颊部、颏部和前额,以红斑、丘疹、毛细血管扩张及脓疱甚至鼻赘形成为主要特征。
常并发痤疮及脂溢性皮炎,病程较长,缓慢发生,并反复发作。
临床上根据其症状可分为三阶段,但三个阶段间无明显界限。
1、红斑期
先出现鼻部潮红,后累及两颊、眉间、颏部,对称分布,红斑初为暂时性,在热饮进食辛辣食物、运动、冷热刺激或精神紧张、感情冲动时发生。
尤其是涂抹普通化妆品时更明显,反复发作后,逐渐转为持久性红斑。
典型的特征是面部皮肤出现了细丝样毛细血管扩张,呈树枝状分布,以鼻尖和两侧鼻翼最明显,可出现水肿,并伴烧灼感,同时毛孔粗大,皮脂溢出增多,皮肤油腻。
经过数月或数年后,向丘疹脓疱期发展。
2、丘疹脓疱期
在红斑基础上,让鼻部、脸颊部、颏部出现丘疹、脓疱/结节,同时鼻部、鼻唇沟、鼻颊沟、面颊部的毛细血管扩张更为明显,纵横交错,毛孔粗大更为明显。
中年女性患者皮疹常在月经前加重,皮疹时轻时重,此起彼伏,历经数年或更久。
3、鼻赘期
又称蒜头鼻,是酒槽鼻最严重一期,鼻部皮脂腺和结缔组织增生,鼻尖鼻翼肥大,形成紫红色结节状或草莓状隆起,表面凹凸不平形成鼻赘。
此期,毛孔明显粗大,皮脂分泌旺盛,毛细血管扩张显著,从开始发病至鼻赘形成需数年或数十年。
虽然本病患者大多为女性,但鼻赘期最多为40岁以上男性。
鼻赘期在我国较为少见。
本病主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1、寻常性痤疮(Acne Vulgaris)
寻常性痤疮常发于青春期,皮损以双颊为主,一般鼻部不受累,分布较广,原发皮损为粉刺。
而酒槽皮损主要位于面中部,有毛细血管扩张,无粉刺。
2、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
分布以鼻翼两侧为主,在红斑基础上有油腻性鳞屑,无毛细血管扩张,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酒糟鼻主要位于面中部,无油腻性鳞屑,毛血管扩张是其主要皮损之一。
3、激素依赖性皮炎(Hormone dependence dermatitis)
激素依赖性皮炎有明确的糖皮质激素用药史,有时可伴有色素沉着、毳毛增生、皮肤老化等其他皮损与酒槽鼻鉴别。
对容貌及身心的影响
酒槽鼻位于面中部,面部突显部位,是给人第一印象最深的部位。
临床上红斑期、丘疹脓疱可出现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甚至鼻赘,严重影响容貌,尤其是鼻赘给患者造成损容性的伤害。
由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如治疗不当,疾病会逐渐加重,患者多精神紧张,情绪低落,焦虑,烦躁。
同时,患者会因为面部的皮损而产生社会心理问题,最常见的是自尊心,自信心受损,尴尬、抑郁、紧张、社交障碍,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苦恼,甚至影响患者的就业社交等。
酒槽鼻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与多种因素有关,影响身体健康。
一般治疗
应禁酒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诱发或加重因素,如高热寒冷及强烈的情绪波动等可能诱发面部潮红的因素。
纠正内分泌失调和肠胃功能障碍。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强烈的日光照射。
药物治疗和手术之间
咨询专业皮肤科医生。
——本文摘自《美容皮肤科学 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