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皮脂的理化性质
物质由上施以压力(对压)可阻碍毛囊内皮脂排泄与皮肤表面。如若有机溶剂拭除皮肤表面的平时皮脂,毛囊内蓄积的脂质于2~3小时急速急速向皮肤表面排泄并可恢复到原有皮脂的厚度(恢复皮脂)。
洗脸后,蓄积脂质也向皮肤表面排泄。除对压力因素外,皮脂排泄的难易度还取决于皮脂的熔点。
在一定温度(体温)下,皮脂熔点高,皮脂易固化,较难排泄,因而皮肤表面皮脂量减少;反之,皮脂熔点降低,皮脂量液化,容易排泄。
2、自主神经和温度
自主神经虽然不直接支配皮脂腺,但可使皮肤温度上升,皮脂量增加,皮脂液化,对压降低,因而有利于皮脂排泄。cunliffe等观察,体温波动1°C,皮脂量变动10%。这种变动是于90分钟内观察到的,故为蓄积皮脂的排泄。
另外,抗乙酰胆碱药连续外用4周,也见有皮脂的变化,而且其变化开始的时间与腺细胞更替时相符合。当皮肤温度上升,血流量增加,激素等也增多,故皮脂量增多
冬季时外界温度降低,皮质固化,对压上升,因而皮脂排泄减少。这可能是皮肤干燥、皮脂缺乏症、冬季疹痒症等的原因之一。
反之,夏季时外界温度上升,皮脂液化,对压降低,从而促进皮脂排泄。
3、皮脂的分解酶
在皮脂的分解过程中,角鲨烯不分解,蜡酯分解为高级醇和高级脂肪酸。甘油三酸脂的分解酶为来自皮脂腺排泄管上皮和常栖菌释放的脂酶,将其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脂酶量的变动与常栖菌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并决定着三酰甘油的分解程度和脂肪酸量,而脂肪酸总量及其构成又决定着皮脂总体黏度。
4、紫外线
实验观察表明,人体背部皮肤用中波紫外线照射1~2周后,皮肤表面的表皮性脂质增加,皮脂减少。这可能因紫外线照射,表皮产生角化不全,堵塞毛囊所致,提示身体暴露部分受日光照射,皮脂的排泄速度不同于其他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