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光的生物学效应及分类
来源: | 作者:美肌学塾 | 发布时间: 2019-09-26 | 263 次浏览 | 分享到:
1666年,Iassc Newton利用三菱镜发现了可见光可分为不同颜色的光,从而开启了光学科技研究的新纪元。

1800年,William Herschel先生证明了在可见光谱后还有一种光线,这个部分就是现在我们知道的红外线。

1801年Johann Ritter发现太阳光谱的紫光之前的黑色部分有某种能量可以引起化学反应,由此发现了紫外线。



至此我们发现了太阳中主要有三个组分,依照波长由短到长分别为紫外线(波长200~400nm)、可见光(波长400~760nm)和红外线(波长760~1800nm)。

光波长与生物学效应的关系


光属于一种射线,因此每个光子的能量取决于波长,波长越长能量越小。光的穿透能力和波长正比,即波长成正比,即波长越长对皮肤的穿透能力越强。

如:UVA可穿透表皮,深至真皮;UVB主要作用于表皮及真皮浅层;UVC被臭氧层及大气层中的氧所滤除。

有研究认为臭氧层每减少1%,可导致黑素瘤患者的死亡率增加1%。


紫外线分类

虽然紫外线只占日光的5%,但由于其作用的重要性,在皮肤科学尤其是美容皮肤科领域备受关注。

紫外线波长的划分方法有多种,如:国际光照明委员会作出的官方定义为长波紫外线UVA(315~400nm);中波紫外线UVB(280~315nm);短波紫外线UVC(波长短于280nm)。

而目前在皮肤科临床及生物学领域,应用最广泛的分类为:长波紫外线UVA(320~400nm)、中波紫外线UVB(280~320nm)、短波紫外线UVC(波长短于200~280nm),其中UVA又被分为UVA1(340~400nm)和UVA2(320~340nm)。

可见光的分类


可见光波长范围为400~770nm,经过三菱镜可以被进一步分为6种颜色的光。

红外线


红外线波长范围在770nm~1nm。在光谱上位于红光外侧,故而得名。具有很强的热效应,并易被物体吸收,通常作为热源。

对云层的穿透能力强于可见光。


※关于本网站内的全部内容、信息,我们尽可能刊登正确的信息,但不一定保证其完全地正确性、可靠性、安全性、最新性等。
※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因本网站内的信息所遭受的任何损失都不承担责任,请您谅解。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